失之交臂的港积电
.
.
.
近日来自香港资深投资专家~黄濬James先生,为小谷财商的伙伴们带来了一场关于“失之交臂的港积电”的分享。
.
黄濬先生在分享中有提到,在晶片战争的历史演变中,曾经的香港作为亚太区晶片的重镇,是有条件孕育出像台积电这样的「超级独角兽」,但现实并未发生。
.
.
为什么会这样呢❓
.
.
翻阅历史,我们了解到在二战之后,苏联和美国的晶片产业差不多同时起步,甚至苏联曾经还处于领先地位,但最后美国大获全胜。
.
原因有2点:
第一,当时的美国硅谷企业创办人,会在厂房里累积实务经验;
.
第二,美国晶片产业兼具着国家支持和自由市场的优势,让行业发展能切合消费者的需求,推动产品快速迭代,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。
.
而苏联体系则以政府规划为主,投入大量资源,研发出来的技术往往不匹配市场需求,只能收藏于实验室。
.
另外,苏联人在职涯发展上追求的是官僚体系内的晋升,而不是设计新产品或寻找新市场。
.
.
时间来到上世纪60年代,尽管美国硅谷的技术先进,但也面临着生产成本高、产品良率低、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。
.
直到1962年,一家名叫“仙童半导体”的公司在香港的观塘恒业街设立了第一家海外晶片工厂。当时该公司看中了香港的地理位置、技术劳工及免税港的优势,借此寻求增加产能、降低成本、间接与苏联进行竞争,同时也为晶片贸易建立起全球化网络。
.
后来越来越多的美国晶片企业也跟随来港设厂,让香港成为亚太区晶片制造重镇。那时日本和台湾的晶片业仍处于起步阶段。
.
在20世纪60、70年代,由于人力资源的低成本以及经济、政治发展需求,日本、新加坡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台湾通过抓住晶片的加工组装契机,挤进了晶片生产的供应链,于是整个世界与美国的创新基础设施联系更加紧密,也更加依赖硅谷的成功。
.
.
值得一提的是,在1970年代中期,台积电创始人~张忠谋在德仪工作时,就思索着创立一家不设计晶片只制造晶片半导体公司。
.
直到1985年,当时的台湾想要进行产业升级,张忠谋也想在台湾创建半导体公司,于是张忠谋辞去美国高薪职位来到台湾,接受台湾的邀请出任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。在1986年,张忠谋创建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——台积电。
.
台积电之所以能发展至今,一直离不开台湾政府的支持,从建立初期,台湾政府就提供了48%的创业资金;荷兰半导体公司飞利浦也出资5800万美元;剩余的资金由台湾富豪出资。另外,台湾政府还为台积电提供了丰厚的税收优惠,确保台积电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资。
.
随着时间的推移,如今的“台积电”是一个由数十家设计芯片、销售知识产权、生产材料和制造机械的公司联合组成的【大联盟】,所以它的优势领先于其他竞争者。
.
反观香港它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商业社会,政府是不会干预或协助某一行业的发展,一切交由市场来决定。所以这对于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的“港积电”来说,是不利于发展的。
.
.
.
● 总结
失之交臂的港积电,错失良机
.
● 我的观察
台积电能有今天的发展,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与美国的合作
.
.
(独到见解·不同视角·尽在金兴联合家办)
谢谢您的观看!我们下次再见!
.
.
.
.
.
.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