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米其林遇上两餸饭
.
.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两餸饭?又或者知不知道什么是this, this, rice?如果你在香港看到很多外国人在排队,你觉得他们会在排什么呢?连老外都排队买的东西,是什么好宝贝呢?
.
昨天下午,我们邀请到香港财策师协会副主席黄濬James先生,为我们作了一次有关“两餸饭”的分享。
.
.
首先,“餸”其实是粤语,意指“菜肴,料理”。所以,“两餸饭”顾名思义就是一饭两菜,有的地方还会配有例汤。 两餸饭其实是售价低廉的盒饭或碟饭,主要于香港流行(内地不少食堂也有,而且一般可以任意搭配,不限于“两菜”)。外国人在疫情之后来到香港,发觉香港有很多两餸饭的外卖档!而”this, this, rice”是慕名而来的外国人不知道菜叫什么名字,只能边用手点边说”this, this, rice”。
.
最近,连法国米其林厨师也爱上了两餸饭!最贵的两餸饭甚至杀入了香港的著名地标——国际金融中心(IFC)。金融才俊们排长龙品尝“最贵两餸饭”成为近日的热门话题, 网民更认为”this, this, rice”是国际化的象征。
.
难道真的是(你看外国人都排长队买就知道是高级货啦)这样吗?其实不然。疫情后,香港很多酒楼结业,失业率上升,加上居家办公的普及,导致家务劳动成本下降, “两餸饭”悄然回归。我认为更重要的经济解读是财富暴跌, 加上前景不明引发食品消费的质和量都大幅下降;这也反映出经济不景气已经不只是饮食业的问题了。
香港最近公布(食肆收入及购货额按季度统计调查报告) 的临时统计显示:2023年第三季食肆总收益价值为271亿元,比去年上升12.5%! 食肆购货总额报86 亿(比去年增加8.1%)。在参考食肆类别比较分析中,中式餐厅的总收益以价值计及数量计,分别上升18.3%和14%, 非中式餐馆的总收益以价值计与数量计增加5.5%及1.9%, 快餐店总收益以价值计及数量计分别上扬11.4%及7.1%;酒吧的总收益以价值计及数量计各涨10.4%及6.6%: 杂类饮食场所的总收益以价值计及数量分别上升18.1%及13.8%。
堂食与外卖的比例逐步回升,应该是原因之一。而中式餐馆的表现相对突出,是反映疫情期间中式餐馆因婚姻摆酒、朋友联谊、家庭聚会大幅减少后的低基数效应。从(厨师发办)到(两餸任选)。我们的选择似乎多了!但连维基百科也知道,两餸饭的普及其实就是预先制作、又便宜又快捷的外卖,质量又能好到哪儿呢?以前制作的外卖碟头饭,因为一向又便宜又快捷而留向学校或职工饭堂。而现在的“两餸饭”虽然连外国人都排队买,并不代表就一定高级,相反只是经济下行、消费降级的体现。
.
米其林星级名厨法国的Olivia Elzer最近便推出他食品研究所的this this rice两餸饭外卖。目前为止,我们的市场调查显示,最受欢迎的this & this包括枝竹素鸡、豆腐枝竹火腩、叉烧鹅汁、茼蒿炒鸡腿等。两餸其实又不一定配饭,两餸配紫薯或鸡扒,都比配白饭或意粉更受欢迎。质比量升得快,食材方面总要比疫情加限聚令之下的两餸饭讲究。
.
都说当下环境更艰难,香港人是值得更好的,内地也一样!其实预制菜也分很多级别和档次,而普罗大众所需要的,首先是健康、卫生、营养的饮食搭配,尤其是祖国的未来一代。之前不少地方闹出的学校食堂卫生事件,就是有关部门疏于监管,让有些人钻了空子。而工薪阶层的日常用餐,必须在价格、便捷、健康中做出不同权衡,实属不易。其实为了做好品控,不少连锁餐厅都已经采用中央厨房统一预制的方式,把菜分送到各门店进行必要的后期加工,就送到了食客面前。
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,烟火气的回归似乎已成必然,不少大城市已经出现了街头小食摊,而香港政府也志在重振夜市经济。对于这些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流行于街头巷尾的文化现象,管理部门只需要做好必要的卫生监管和日常疏导,确保老百姓吃到价格公道且卫生健康的菜肴就够了。毕竟,“两餸饭”只是经济阵痛期人们退而求其次的选项罢了。
——作者介绍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