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
最近,香港疫情急剧暴发的新闻,牵动着国内无数人的心,为此居住在香港的黄濬老师还特意为FC的小伙伴们做了一场关于香港疫情的分享,他在分享中谈到「香港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」,这迫使我不得不去从新认识一下这位不速之客Omicron。
.

.
.
Omicron病毒
奥密克戎毒株Omicron,是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的「变种」,最早于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检测到。它的特点是: 病程短、传播快、症状隐匿(无症状感染)。
.
易感染人群
Omicron最容易感染的群体是: 老年人、儿童和慢性病患者,他们在没有接种疫苗的情况下被感染后,容易患重症。
.
疫苗作用
当人们在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后,才能有效降低Omicron引起的住院、重症和死亡的风险,还能降低Omicron引起的突破感染率。
.
国内措施
由于我国有比较高的疫苗接种率,「轻型病例」和「无症状感染者」占比约95%,这部分人群不需要采取过多医疗和干预措施,只需要把他们集中在隔离点进行隔离,由医务人员进行管理。这样既有利于病人健康恢复,也有利于疾病传播的控制。
.
所以,我国推行「分级收治原则」是为了更加精准地进行治疗,使医疗资源能够更加科学精准地发挥作用。
.

.
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抗疫对策
目前在国际上,「应对新冠防控」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对策,并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。
.
○ 西方国家“与病毒共存”对策
西方国家从新冠疫情开始,就错过了早期控制疫情的窗口期,脆弱的公共卫生防线被侵袭得七零八落。
.
后来,科学研究发现Omicron感染主要侵袭呼吸道而不是肺部,“重症发生率”和“病死率”明显下降。
.
西方各国「因势利导」,重新评估早就难以控制的发病、死亡和日益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,两者的权重当务之急是「缓解社会经济压力」。
.
所以,在新的形势下,西方社会很相信「与病毒长期共存」的理论,认为时机已到,纷纷宣布采取「放宽疫情防控的对策」,解除限制人群聚集、强制戴口罩等措施,甚至宣布打开国门的时间。
.
.

.
.
.
○ 中国的“动态清零”对策
在2020年新冠疫情初起,中国打赢了“武汉封城防疫保卫战”,武汉作为最大的病毒疫源地被彻底清零。此后在全国各地间歇发现的数十起疫情火点,都能被快速发现,迅速扑灭。
.
由于我国“疫苗接种”与“非医学的防控措施”相结合,「动态清零」如虎添翼。尽管近两年我国为“动态清零”投入可观的资源,但换来的结果是避免数亿人发病、数百万人死亡,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。在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,我国是唯一GDP正向增长的国家,为稳定全球经济做出了贡献。可以说,「动态清零」是西方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。
.
.

.
.
.
中国坚持“动态清零”
看到这里,可能有小伙伴会问,既然西方都打开国门,解除禁令,那中国什么时候能“与病毒共存”打开国门呢❓
.
因西方长期防疫新冠不利,又面临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,所以选择了“与病毒共存”的策略。目前西方国家还处在探索的过程,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,是否能走得通,还有待观察。
.
俗话说: 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,此刻的我们要以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去观察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,为我们所用。所以,我们乐见其探索的成功。
.
至于「与病毒共存」,会在不久的将来,在合适的时间点,去展示中国式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。
.
.

.
.
.
.
好了,了解了这么多,我们还是把焦点转移到疫情高峰区的「香港」吧!
.
香港疫情经过
香港此轮疫情强势反弹,主要发生于春节期间,正好处于家庭聚会、拜年、团圆饭等活动,增加了聚集性感染的概率。
.
在疫情暴发的初期,因没有及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,一些隐形感染者四处活动成为“移动的传染源”,再加上没有加强检测能力,就造成此轮疫情的大暴发。
.
香港防疫模式
香港的防疫模式是介于中国(动态清零)与西方国家(与病毒共存)之间,香港的很多老百姓“不怕得病,就怕被隔离”。所以,国内推行的“动态清零”,在香港短时间内是实现不了的。
.
高风险感染人群
香港是一个「老龄化」严重的城市,造成第五轮疫情9成病亡的人数,都是6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老人。这也是导致香港死亡案例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。
.
.
.

.
.
.
香港面临的问题
疫情暴发之初,物资紧张、检测效率慢,确诊病患很难得到收治。
.
在家隔离者,无人进行照顾。如果长期不工作,将面临无饭可吃的状况。很多独居老人,没有自理能力,无人照料。
.
另外,现在香港最主要的生活、经济来源都跟内地有关,如果两地不通关,香港的经济很快垮掉。
综合以上的问题,深处在香港的黄濬老师有感而发的说:“香港应该参照内地的经验,既可以集中隔离,又可以居家隔离,既可以入院治理,也可以在家里治疗,既可以全民检测,又可以自我检测,香港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抗疫出路。”
.

.
.
.
香港目前的抗疫措施与行动
面对上述情况,香港首先提出了“16项防疫抗疫举措”(图7)。
.
其次,快速扩大疫苗接种人群,尤其是“老年人”和“儿童”,能有效预防重症和降低死亡率。
.
内地援港医疗队的到来,大大提高核酸检测的效率。内地援建方舱医院的落成和投入使用,缓解了香港本土医疗系统的压力。援港物资源源不断抵达,保障了香港人民的日常生活。
.
.
.

.
.
香港推出新一轮保就业计划
香港的第五波疫情已经持续3个月,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、社会运作和经济活动,让不少中小企业(占香港企业数量的98%)受到严重的冲击。据了解,香港的失业率已升至4.5%,15.79万人失业,对香港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。说到这里,此刻的我也能理解黄濬老师说的那番话了:“香港应该找一条符合自己形势的出路。”
.
为此港府将动用约310亿(港元),推出新一轮保就业计划,预计最多130万名雇员受惠,该计划是一项撑企业、保就业、提振信心的举措,让香港经济从第五波疫情迅速恢复,并在疫情退却后迅速重回正轨。
.
我们相信,只要尽快成功防控疫情,香港将会很快摆脱阴霾并重获经济增长的动力。
.
.

.
.
.
聊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会问: 中国的抗疫与国外比起来,投入成本如此巨大,值得吗❓
.
我想说,中国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发展史,我们经常遇到各种灾难,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繁衍生存下来,就在于危险来临之前我们能做好有效的准备,这是扎根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习惯。
.
此外,我们的传统文化崇尚「集体主义精神」。孟子说过,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最重要的是人和人团结在一起,才可以发挥巨大的力量。
.
虽然道理很简单,做到的人没有几个。
所以,这次疫情我们做到了别人所做不到的事情。
.

● 总结:
香港将迎来一个重大的逆转;
香港在不具备国内抗疫的环境条件下,需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抗疫之路。
.
● 我的观察:
西方抗疫以“经济利益为主”;中国抗疫以“人民利益为主”。
这次抗疫,中国和西方比拼的不是科学,而是文明之争,政治之争,体制之争。
.
● 这事跟你有什么关系?
不管是在香港,还是在国内,我们都需要一个“和平稳定的环境”,所以作为中国公民的我们需要积极配合抗疫行动。
.
● 这事跟钱有什么关系?
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,也是国际交通枢纽,香港的抗疫成功,在未来会为我们提供更多优质的投资机会。
.
.
.
(独到的见解·不同的视角·尽在金融财濬)
谢谢您的观看!
.

.
.
.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