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国的傲慢与偏见
.
近日,来自香港资深投资专家~黄濬James先生,为大湾区~财富规划师们讲述了一段“隋炀帝三征高句丽”和“唐太宗攻打高句丽”的故事,这是中国与韩国以前的一段过往历史。
曾经的朝鲜是由高句丽、百济、新罗三国形成的鼎立局面。其中,高句丽的国力最强,并与中土接壤, 时有纷争。
从隋炀帝到唐高宗,中原王朝征伐高句丽整整花了56年时间。
后来唐高宗协助新罗消灭了百济和高丽,于公元668年由“新罗”统一了朝鲜半岛,并向唐朝称臣。之后皇朝更迭, 又改为高丽, 最后又被朝鲜王朝所取替。
时间来到1910年“大韩帝国”被日本所灭,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才复国,后来因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发生内战。于是在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之后, 朝鲜就分裂成南北韩,也就是如今的~朝鲜和韩国。
二战以后,韩国成功建立单一民族,通过教育建立起民族尊严、自豪感和优越感。并在1996年加入OECD组织,成为发达国家。
在分享中,黄濬James先生谈起了曾经去韩国旅游时,有韩国人告诉他,李世民、 杨贵妃都是朝鲜人, 端午节的起源也是来自朝鲜。
为什么韩国人会这样说呢?
据了解,在韩国有80%的人因朝鲜曾经作为中国的“藩属国”,向中国进贡,屈服于外国,而感到这是朝鲜历史上的一种耻辱。
另外,韩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,但是它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,是因为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,比如: 美国、中国、日本、东盟、欧盟等进行顺畅的交流和贸易,而产生了一种“优越感”。
如今的韩国年轻人(20~30岁),因受西方传媒的影响,不明白中国与韩国之间的经济实力早已发生变化,也不理解民主后的制度优势为何会输,认为中国是一种威胁,要去中国这个风险。
虽说,韩国很亲近西方国家,但中国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。当韩国远离中国市场后,现实情况会是怎样呢?
我们都知道,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、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,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。过去,韩国长期在半导体、纤维、机械、计算机、汽车电池等领域占据竞争力的优势,将产品出口到中国。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,中国的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也逐渐提升,中国对韩国产品的需求也持续下降,使得中国对韩国的贸易中,在短短的时间内,迅速由逆差变为顺差。
比如:在2023年1-7月,在中韩贸易中,中国的顺差规模(收入>支出)就达到144亿美元。而在2018年,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(支出>收入)就达到了556亿美元。
要知道,中国从韩国的贸易逆差国,逆转成为韩国最大的顺差来源国,这期间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。
但是,韩国与中国长期保持的“贸易顺差”却在2022年发生了转向,韩国GDP下降至9.2。韩国对华出口额是1558.1亿美元,比前一年的1629.1亿美元减少了4.4%。自2022年10月起,韩国对华贸易出现罕见的连续逆差,且规模持续扩大。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,自2008年以来,韩国首次出现整体贸易逆差。
据了解,2023年上半年,韩国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低于5%,韩国企业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下滑至23.9%,在中国市场,受到苹果和中国手机企业强有力的挑战,三星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,从最高的20%跌至如今的不到2%。
通过以上的信息,我们了解到,“在商业社会中,韩国是不能失去中国这个大市场”,虽然你可以有情绪,有偏见,但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博弈,还是要以实力说话!
聊到这里,可能有小伙伴会问,难道小国家只能选择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生存吗?
当然不是!
在世界的外交舞台上,小国往往因为有限而脆弱的国力在国际上备受欺凌。但是新加坡却是一个例外。
在新加坡的开国初期,正值东南亚局势动荡之际。国内经济落后,小国寡民,甚至连淡水都无法保障的一个新生国家,新加坡开国元首~李光耀为确保当时新加坡的安全和稳定,不遗余力地深化与大国的外交关系,努力让新加坡融入国际秩序,借助外力为新加坡谋求生存与发展。
当时,李光耀通过与世界各主要大国建立多边联系,又获得各大国的支持,不仅摆脱独立时的生存困境,也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,让新加坡在58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,让世界为之瞩目。
新加坡一直以来实行“实用主义治国策略”,在政治上实行精英统治,整合一切资源发展经济民生和社会生活,在经济上则百花齐放,完全开放和自由,对于大国博弈基本不采取任何立场,保持独立。
目前,新加坡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,与1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。
◆总结
韩国人很介意过往的历史,导致对中国存在一种偏见
◆我的观察
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,中韩关系不好,会影响韩国在中国的投资与利益
新加坡与所有国家建立“友好关系”,不仅提升国际地位,还能实现互利共赢
◆这事与你何关?
以后去韩国旅行时,有人告诉你李世民、杨贵妃都是朝鲜人,端午节的起源也是来自朝鲜,你淡然一笑就好
.
(独到见解·不同视角·尽在金融财濬)
.
谢谢您的观看!我们下次再见!
.
——作者介绍——